李奇霖:100万亿大资管行业路在何方?

更多 2017-12-29 10:51 阅读:5406 / 回复:0 楼主fckvip

图片:12290003.jpg

本文为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20171221日在领金智库债券交易训练营系列公开课第十期所做题为《2018年资管业务展望》的演讲文字稿整理而成。

大家好,我是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对资管行业的感受与看法。

这次分享主要是我在工作中和同业交流下来,思考得到的一些体会,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 背景——为什么要强调金融业监管;

  • 资管新规以及《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办法》出来之后,各个业务条线所受到的影响;

  • 资管新规和《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办法》对各机构类型的具体影响;

  • 各机构未来应该怎么办或者如何转型。

一、严监管的背景

现在表外业务监管很严格,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表外影子银行具有信用扩张的功能,但扩张出来具体多少规模和流向很难监测到。一般来说,监管层是通过信贷额度和信贷行业约束进来行实体的流动性管理的。信贷额度是指每个时间段实体可以获得的最高信贷规模;行业约束是指信贷不能违规放给法规禁止的开发商、融资平台、产能过剩等行业。

但随着表外融资工具的迅猛发展,表内的信贷额度越来越难以反映实体融资规模,因为很多资金是通过表外的渠道放出去了,而这与监管层希望实体经济所获得融资规模处于一个比较合理水平的希望是相悖的。进一步来看,银行通过表外绕过监管层的规模约束和行业约束,放出来的资金必然对应着一笔债务,相应的结果就是实体的债务风险越来越大,本来应该受到约束调控的行业也越来越偏离调控的轨道。

(2)表外业务形同表内,但基本没有进行类似表内的核算。这是什么意思呢?现在表外预期收益产品虽然没有明确保本,但是基本上都保持刚兑,也就等同于做了保本的承诺。既然做了保本的承诺,就应该跟存款一样进行核算,该缴存款准备金缴存款准备金,投了资产的按照规定资本计提和拨备。但是,大多数机构都没有像表内一样进行核算。表外业务就等同于一个没有净资本约束和没有缴纳存款准备金的银行,这实际上可以被认定为是一种监管套利。

(3)表外业务资金池运作,为了保持刚兑的传统,一些产品就可能出现一些庞氏化的特征。比如某家银行资管的资金池投的全部是债,今年债券市场全线下跌,按理来说债券市场的变化应该反应到净值的表现上——投资者自负盈亏。但是,由于资金池运作是滚动发行和分类定价,所以如果机构能找到新的投资者、募集到新的资金,就可以为老的投资者进行兑付,那这样即使债券市场出现大幅下跌,资产端出现很大程度的损失,也可以不用反映到资产的账面上,不用反映到估值的表现上,机构仍然可以对老的投资者进行兑付。这种玩法实际上就是一个庞氏链条,是一个不断找新人给旧人买单的过程。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样会把风险集聚在表内。现在表外业务的规模越来越大,理财的规模前几年连十万亿都不到,后来通过三年时间就发展到了近30万亿(有些是表内保本理财,但非保本是其中的主力),存量到期后寻求新增资金续接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一旦市场出现流动性收紧的情况,比如由某些因素引发的流动性冲击,就会导致资金募集难度陡增,进而就可能使投资机构对老投资者的兑付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这个问题,坚持刚兑,机构就可能要拿自己表内资金贴补表外的业务。也就是说机构风险与市场风险是挂钩的,两者没有得到有效的切割。所以在刚兑资金池传统下,表外业务一旦遇到重大不利变化,表外风险就可能会向表内曼延,风险就会累积在表内,这是监管层所不希望看到的。

现在大家都在等资管新规正式稿件的发布,希望看看其中的诸多相关条款是否会放宽。对此,我个人觉得有两条应该不太可能做出让步:(1)通道业务。通道业务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绕过行业信贷约束,为了绕过信贷额度限制、减少资本占用、规避其他监管指标等因素而出现的,不管怎样,这种业务实际上都是一种监管套利。(2)净值产品。我们前面说表内表外风险得不到切割,就是因为表外采用资金池刚兑运作,而资金池运作有一个缺点——表外风险容易进入到表内,进而把表内也搭进来。要做到切割,就必须要让机构把表外的产品按照净值来计算。比如说,投资者买了一个公募基金,一旦这个公募基金赔了,投资者不可能找公募基金所在的基金公司赔钱,这是一个投资者自负盈亏的结构,风险不会聚集在金融机构内部。

二、严监管对各条业务线的影响

下面我就针对一些具体的业务,说一下现在资管新规和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新规对各个业务条线的影响。

1、非标业务

对非标来说,第一个影响就是公募型产品再难去对接非标了。因为监管要求产品嵌套需要向上向下穿透。过去可能会有公募产品投资私募产品再投资非标的产品结构形式,现在按照资管新规要求,采用向上穿透的监管原则后,私募产品就要穿透到公募的投资者认定上,而公募投资者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只要5万就可以认购,私募产品的认购起点是30万,两者存在矛盾。所以,向上穿透就意味着公募无法通过私募去投非标了。另外,向下穿透如果严格执行也会很麻烦,因为一方面机构的非标资产很难隐藏;另一方面,现在很多流行的做法在严格执行向下穿透后肯定就没法做了。

第二个影响是非标的资管产品必须要做到期限匹配,也就是非标资产的终止日期必须要早于机构发行的封闭式产品到期日或开放式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但是,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非标资产的期限基本上都在三年左右,而发一个三年期的封闭式产品目前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非标资产后续可能会出现某种程度上的规模缩水。同时,正如刚才所说,现在公募套私募投非标面临投资者适当性合规问题,这两者对于非标业务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那么非标资产以后应该怎么办呢?只能是想办法转标。一是通过银登中心、北金所等类似的平台实现非标转标,二是公募的资产证券化。资管新规正式文件稿出来之后,我个人认为它大概率会引入标准化的公允价值条款和估值体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非标做到真正的转标,平熨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如果连估值体系跟标准化的公允价值条款都没有,怎么做到非标转标?同时对于明年,我个人预计公募ABS这块应该出现一个黄金式的增长期。届时投行相应的业务实际上可以对接。

2、委外

资管新规对委外的打击非常大,因为同业套利的逻辑不存在了。以前委外能够大规模的扩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很多资管产品是预期收益型的刚兑产品。比如一个中小行发行一个3个月期限、收益率为4.5%理财产品后,他就会在市场上找收益率在5%的资产,这个资产有可能是另一家银行的理财,因为理财产品是刚兑,无风险,但同时又有价差,中间存在一个很好的套利空间。而另一家银行拿到资金后,可能又会投下一家银行的理财……最后,券商资管也会报一个价格来吸引理财资金,它报的价格可能也会更高。如果券商的销售能力或者他的勾兑能力更强,那他会告诉这家银行其资产管理能力多么强,然后收益产品的报价收益多么高,这个时候银行理财会考虑到券商的同业能力或者一些其他原因就会去选择投他的产品。

所以,这个业务模式的的核心其实就是“预期收益+刚兑”。如果未来不允许刚兑,并且要转成净值型的产品,那么这种模式存在的基础和核心就会消失,届时委外存在的基础也会受到大幅度的削弱。所以我个人觉得同业套利的逻辑不存在,对委外的打击应该是非常大,主要体现在委外增量上。

委外存量部分实际上也可能会面临纠纷。因为今年利率债大概调整了200多BP,这么大的市场波动必然意味着存量资产出现浮亏。但是现在同业资金变少了,再加上一些监管约束,资金到期之后很难续,现在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很多银行委外到期之后也就不会再续了。那么银行手上的券商集合或者基金专户持有的债券就很难办了,卖出就意味着浮亏兑现,毕竟过去市场是熊市,已下跌这么多。所以这就会产生存量上的纠纷。

总体来说,委外面临的形势很严峻。增量产品以后如果都按净值化产品来走,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以后就只能以收管理费的形式赚钱,而不像过去拿收益率的利差。比如券商资管能做出5%的收益,但对理财报的是4%的报价,那么这中间就有100bp的利差,对券商来说,它可以一边赚取管理费,一边获取超额收益。未来若只能赚管理费的钱,那券商的利润空间就会被大幅压缩,只能瓜分原本银行理财所收取的管理费。所以,增量的盈利部分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3、通道业务

对于通道业务,我个人觉得应该会逐步消亡。因为通道业务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监管套利,其存在的核心价值是为了绕过监管。现在资管新规对多层嵌套的认定比较严格,要求只存在两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个人觉得通道业务应该会逐步缩水,未来资管产品应该会慢慢转向主动管理,通道业务的存在价值也会进一步下降。另外资管新规的征求意见稿曾强调“通道方也要尽到主动管理的一些责任和义务”,未来通道的费用也会有所上升,市场对通道的需求会下降。

4、权益

权益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资管新规要求投资股票、债券等标准化产品超过50%的私募产品不能做分级,分级产品会有清盘的风险。

很多业务在这样的要求下都会受到影响。首先就是直接利用优先劣后去投资股票与债券资产,现在部分分级可能都存在比例超过50%的问题。其次是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大股东增持计划等一些结构化产品,都会受到冲击,这些都是通过分级的形式来参与,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违规的地方。再次,在流动性的压力下,银行可能会选择赎回券商资管、公募基金、货币基金等委外,而很多公募基金都有20%的权益仓位,一旦面临赎回压力,流动性最好的权益类资产可能就会首当其冲的受到影响,当然如果赎回的是打新基金(有权益的底仓),同样会使权益的配置受到影响,对股票市场形成抛压。

三、严监管下,各家机构的忧与愁

说完业务之后,我们再来说说各个机构类型的情况。

1、银行资管

未来银行资管在零售与机构两端都面临着不小的问题。

零售端,客户对净值性产品的接纳程度非常有限。大家之前为什么都去买理财?其核心原因就是众多居民跟企业客户把它认定为存款的替代品。大家都觉得他的收益比存款更高,期限比存款更短,支取也很灵活,而且提供了一个相对更高的收益,且基本无风险,所以大家才会去买。但是,一旦变成净值型产品,客户对它的接纳程度肯定会下滑,因为你买入之后,如果真的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估值波动会很大,原有投资理财产品的低风险偏好客户就会面临亏损的风险。

机构端,机构客户的同业理财也处于挤泡沫的过程。过去很多银行通过发CD再投同期限的同业理财来进行套利,比如说某一个银行发一个收益率为4%的存单,拿到资金后再投一个收益率为5%的同业理财。毕竟同业理财过去可能会提供一些利率清单,资本占用很低。但是,现在一方面三三四监管对同业套利监管的很严格,另一方面流动性匹配率计算中,银行买资管产品占用的权重是100%,这对自营投资同业理财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未来资管新规如果严格执行,同业理财、零售端理财规模缩水将成为既定的事实。现在对于银行机构来说,妥善处理好目前的存量资产是第一要务,但同时也要找到核心负债来源,这是未来发展比较关键的一步。当然,部分资产可以转表内,毕竟资管新规主要针对的是表外业务,也就是做表内理财,过去大多数都是严格按照存款准备金规定执行了的,资本计提和拨备都已经做过,从这点来看,我个人认为保本理财未来应该还能发,部分资产可以考虑往表内转。

另外,监管不让收业绩报酬也会存在一些问题。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规模就没有收入,规模做的越大,管理费才会收的越多,反之则越少。对很多中小行来说,开展理财业务的激励在下降,毕竟他们在规模上很难做过大行,而且即便规模做起来了,管理费也赚不了几个钱(扣除人力物力成本)。所以,我个人认为以后部分银行会逐步转为大行的一些代销渠道,大行的代销费可能会比管理费收入高。另外,一些理财可能会慢慢转向货币型产品,因为投了同业存款类的一些产品无法用公允价值计量,最后还得用成本法计量,也就是做成类货币产品。

2、券商资管

券商资管的投资人主要分两块,一块是理财,一块是自营。

对于银行理财这一块,如果以后券商资管的集合产品用净值计量,有可能会出现购买意愿不足的情况。投资者此前之所以愿意买券商集合产品,就是因为理财报价与券商报价之间有利差,且刚兑,构成了一个无风险套利。今年把刚兑这一神话扯破了,债券市场下跌之后,很多券商集合压力很大,没有进行刚性兑付。如果后续按照净值型管理,那就更加不可能有刚性兑付的保证了。在这种情况下,券商资管集合未来可能会遭遇没人买的困境。而且,券商集合要做到比银行理财更高的收益,其资产端必然具有久期更长,期限错配更严重,杠杆更高等特征,当券商集合到期之后,新的集合募集资金不足,原有的集合可能就会存在流动性缺口,压力会比银行理财更大。

自营又为什么愿意投券商集合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它投券商集合,券商集合是作为一个SPV进入持有至到期科目的。现在如果作为净值型产品,会随着市场波动而波动,那么以后券商集合就不能做持有至到期科目了,可能要计入可供出售账户,这就可能会影响到当期损益,进而影响资本充足率。另外,如果按照净值型产品来操作,券商也很难给银行提供一个好的清单,过去券商可以给银行提供利率清单,这样资本占用是零,所以银行也愿意投。但是,未来假清单可能不行了,据我们去某家银行拜访时得到的消息,一家省联社已经要求银行开具全部清单,也就是说银行如果投券商集合,券商不是给银行开银行投券商集合规模的清单,而是券商集合所有的清单。在这样一系列压力之下,券商资管的压力应该会非常大。

3、公募基金

对公募带来的冲击应该是短期的,但短期的冲击应该是最大的。一方面,货基新规对货币基金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当前流动性紧张形势也会给货基、债基带来一些赎回压力。

公募基金规模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债券公募基金的规模在2014年大概也就三四千亿,而到现在已扩张到大概1.5、1.6万亿;货基的规模2014年也就大概1.5万亿,而最近已发展到6万亿。这么庞大的规模实际上都是靠银行的钱撑起来的,靠同业发力起来的。

但现在同业端面临很大的压力。一方面货基新规对银行自营买货基然后货基再买银行同业存单的循环套利模式进行了打压,再加上同业去杠杆过程中每家机构都面临着不小的流动性压力,需要赎回流动性好的资产来应对紧张的局势,货基跟债基的规模缩水应该是比较确定的趋势。另一方面流动性管理的一些指标考核压力也会对货基、债基造成较大的冲击。比如最近银监会新增的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流动性匹配率等,要求银行投货基、投债基都按照百分之百的权重来认定资金占用,不少银行在这些指标上有达标压力。为了满足监管要求,银行必然会赎回权重高、占用流动性多的公募债基跟货基,引发的结果就是公募基金的规模在短期之内出现一定缩水。

4、信托

信托领域的影响也一样,其通道业务会逐步趋于消亡。现有的银信合作受到较大的约束,比如说信托风险资本金有限、融资类银信合作占总银信合作比例不得超过30%等。为规避这些监管措施,不少信托机构的应对方案是引入券商资管做通道。现在如果按照资管新规的规定,嵌套两层以上就会被认定为违规,这种玩法可能会被禁止,封锁了信托业务开展的空间,未来信托通道业务会很难搞。另外,理财投信托再投券商资管和私募基金的多重嵌套形式也会被禁止。(投顾可能还好,就是产品模式会被禁止)

集合类产品中的非标资金池也得想办法用私募产品或者用同期限的封闭式产品把里面相关的非标资产分离出来。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存量非标资产可能会有一些坏账。过去如果是用资金池运作,即便出现坏账其实也无所谓,反正也不用着急处理资产,只要能找到新的资金兑付老的资金即可。但是,如果按照现在的规定,必须要做到负债资产一一对应,按照净值法来操作,并且不能做期限错配,就必然会将非标的坏账凸显出来。那么这样就可能存在非标坏账由谁来背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后续甚至可能会产生纠纷。

集合类的产品未来可能会跟货币基金一样,慢慢转化为现金管理类产品。其优势就是杠杆比货币基金的杠杆高一些,如果看得对,可以搏收益的空间更大。但是,如果做这种投资于标准债券的固定收益型产品,那么信托的优势就不存在了(过去靠非标增厚收益是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未来如果都是纯债产品,不去做非标,那么信托规模收缩和客户流失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四、如何破局?

1、银行资管

对银行资管来说,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条路可以考虑:

(1)高举高打。现在的银行负债成本是非常高的,尤其中小行,他们吸收负债的能力没法跟大行竞争,因为大行既有大量的网点,也有比中小行更好的信用水平。对于中小行来说,他们的负债对同业的依赖度很高,成本是要比零售资金更高,若想生存下来就必然得在资产端要更高的收益。我把这种模式称为高举高打。但是这种模式存在一个问题:你如果要更高的资产收益,那你必然是要承担更高的风险。所以要走这条路,银行资管必然要增加风控能力,来尽可能地降低高收益资产带来的风险。

(2)负债线上化。具体来说,就是要重视科技跟互联网的力量,升级内部系统与销售体系,向科技银行与直销银行转变,降低运营成本。并且在销售端,要加强对销售人员专业性与服务能力的培训,想办法把自己的各类负债产品往线上挪,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成本,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

(3)培养自身的投研实力。首先银行必须要培养做净值型产品的能力,包括净值型产品的募资方法、技术与系统等硬件设施的完善,这在未来会是趋势,也是开展资管业务的基础。其次,更为高效合理的利用委外资源,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投一个委外产品做到期,相互寒暄应酬就结束了,未来如果要继续做委外,银行需要跟非银机构共同成长,在投研上加强探讨,共同进步,这是比较合理的模式。在委外机构的选择上,也应该选择一些愿意输出投研管理能力的机构进行长期合作,以提高自身的主动管理能力。

最后,银行资管的激励机制也要慢慢向非银机构看齐,这一点对银行来说很难做到,因为银行的体制没有那么灵活,但如果要开展资管业务,这是必不可少的,毕竟金融机构是一个靠人才来做业务的机构,他的资本并不重要,主要是靠人。试想,一家银行如果没有优秀的交易员,没有优秀的投资经理,怎么可能把产品管理好呢?但是要招到优秀的交易员跟投资经理,良好的激励机制是核心条件之一。部分农商行其实已经开始在做这方面的转型,提供的激励机制也不错,也招到了一些非银机构的人才,但是大多数还是没有。未来各家银行都应该慢慢转变思路,向非银机构看齐,在体制创新上有所突破。

(4)资管投行化,真正服务实体经济。最近几年同业发展的很快,出现了各种通道、各种创新,中小行也纷纷在北京上海开设同业中心,并跟诸多非银机构、同业机构打起了交道,大多数银行在产品设计、融资的技巧与方法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同业的圈子基本上也建立起来。现在资管行业进入寒冬,如果放弃这些圈子非常可惜,不妨将这些资源换个方式利用起来。

怎么做呢?首先,当地企业肯定还有融资需求,银行一定要去深挖当地的这种需求,利用银行的身份找到愿意跟你合作的企业;然后再跟非银机构进行合作,因为很多中小银行没有承销资格,资管没有承销牌照,所以要走投行的路径,就需要让非银机构介入进来,通过产品设计(比如ABS)、发债、发股等一些融资手段为当地企业服务。

当然,对银行资管来说,后续还有一些要明确的问题。一是开户问题,由于银行是一个非法人机构,没有自有资金,所以按照监管规定,其在交易所必须要过两层通道才能开户,而现在如果按照禁止多重嵌套的规定,银行理财在交易所就无法开户了,而同为净值型产品的公募基金在现有规定下却可以去交易所开户,这样银行资管在起跑线上就处于劣势。二是私募产品200人限制的问题,其实多数资管类产品对高净值客户都没有此类限制,但是对银行理财有。三是申购起投门槛问题,现在如果你投一个公募基金可能几千块钱、几十块钱就可以买,但对理财来说,五万是认购起点,第一次开户还必须得到现场开、现场认定,这对互联网线上业务来说肯定会有影响。我个人认为,如果后续都要用净值化产品开始公平竞争,对非法人机构、对理财产品这些不公平的制度可能就要相应的放宽,当然具体还是要看资管新规后续的细则。

2、券商资管

银行资管自身压力山大,作为下游的券商资管,短期规模缩水应该来说是确定的,面对着这样的压力,券商资管未来应该怎么办呢?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要加大与投行部门的合作,因为投行跟企业的关系不错,券商资管可以给企业做现金管理等一些增值服务。

(2)需要跟经纪业务部门合作,因为基层营业部跟高净值客户的关系培育的很不错。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有很多客户经理跟很多私募机构、当地的富人合作的很紧密,他发展这种高净值客户有天然优势。

(3)经纪业务部门也可以作为自身资管产品的一个代销平台。从以上两点来看,券商资管未来一定要加大对内合作,理顺内部激励机制,通过内部合作在零售端做大做强,这是从内部来看券商资管转型需注意的两条。

(4)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在当前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老百姓对互联网理财的能力和意愿都在大幅增强,如果你的产品能挂在互联网上,并有一个不错的报价,那你就能获取大量居民客户,因为老百姓放在存款账户上基本都拿不到什么利益。

(5)最重要的还是增加券商自身的投研能力,但这就看领导怎么落实了,这听起来是一句空话,但却是最重要的一句空话。投研能力的增强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磨练,非一朝一夕之事,如果能够打造成一个百年老店的形式,如某券商资管(在股票投资上具有很高的市场认可度)一样,那你在零售端的竞争优势就非常强大了,届时你在同业去杠杆中对同业资金的依赖也没有那么高了。但是这条路很漫长,也很难走。

(6)投研能力以后还可以为委外投顾服务。比如中小银行如果还要发理财,届时将要用净值产品来运营,这对银行的投资管理能力是个很大的挑战,非银机构实际上可以通过委外投顾的形式来介入,只是收益具体怎么分还需商榷。但是你介入是要分走它管理费的,银行为什么要跟你合作呢?其实就是看中你的主动管理能力强,能帮助银行做高收益,在零售客户端获得较好的声誉,进一步扩大规模。所以,增强投研能力既是一句空话,也是一句非常实在的空话。

(7)ABS的空间非常大,要尽快介入。一方面是因为非标转标的需求非常大,从我个人感觉来看,不光是中小行,甚至国有大行这一块的需求都很大,这一块预计将是明年业务增长的一个比较大的亮点。另一方面,就是盘活流动性差的一些资产,比如盘活一些回报期限较长的地方性基建资产。

(8)还有一个发展亮点是长租公寓。伴随着房地产长效化,长租公寓因为期限很长,占用资金压力很大,开发商非常有动力把它做成REITs型产品,券商可以加大力度去跟踪和接入。

3、公募基金

前面说了,短期公募基金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长期来看,公募有一定的机会,但需要在短期的煎熬中补短板,强化自己的优势。

目前在权益类公募产品上,各家分化非常严重,能力强的不愁资金。比如一些金牌基金经理、某资管机构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权益产品上已树立了非常强大的品牌,在零售端有很强的号召力,这样的基金不愁资金来源。但很多基金的权益类产品还是很挣扎,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没有发展起来。这些分化背后体现的就是各家机构投研实力的差异。

未来如果要做大规模,关键还是要增强自己的投研能力。而且股票型投研跟固定收益型投研还不一样,股票型的投研能力强不强,反应在投资业绩上的高低还是非常明显的,而固定收益型投研强一点弱一点所反映出来的差别不是特别大。所以,增强股票方面的投研能力在未来是必须的。

固收类领域中,债基的处境十分尴尬,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对此,我个人觉得要破局,就需要在终端产品设计上多下功夫,有两个方向可以关注布局。一个是FOF和MOM。因为未来资管产品刚兑打破之后,无论是机构、居民还是企业都面临着理财资管产品挑选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在众多金融理财产品中挑选出投研能力强,回报收益率高的产品,而FOF、MOM正好是应对了这部分需求,所以这一块的市场未来应该是很大的,而且公募FOF在多重嵌套条款里也是被豁免的,政策上也存在支持。另外一个就是量化投资类产品,因为这方面银行没法做,而公募基金有平台、有能力,做起来以后在未来同业端竞争当中也有优势。

当然,要做到上面说的几点,最重要的还是激励机制。现在公募基金采取的是“固定薪酬+浮动业绩提成”的薪酬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固定薪酬比较高,浮动业绩提成比较少。对于比较优秀的基金经理而言,固定薪酬的吸引力并不是特别大,浮动业绩提成才更有吸引力。所以到后期,很多做得比较好的公募基金经理往往会选择奔向私募基金,去拿比较高的浮动业绩提成。未来公募基金要发展,就一定要在激励机制上有所调整,毕竟投资业绩是人做的,人才最重要。如果这样的激励机制不改,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4、信托

对信托来说,未来机构客户的资金募集难度会显著上升,规模缩水是铁定的事实。混合类资金池中的非标资产到期后,只能慢慢转型为标准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但在固收类产品上,信托要获得优势地位是比较难的,因为大家都是同类产品,信托很难拿出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

所以,我个人觉得信托未来的方向还是转型回归本源——家族财富管理和慈善信托,这是信托本身的业务优势所在。过去由于同业的大规模发展,大家都知道无风险套利,很多机构没有做好自己本源上的事。在资产管理新规公布之后,监管层意在让机构回归到本源当中,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业务。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以下我的其他一些想法。我认为,现在最可怕的其实并不是资管新规,而是众多机构依然对监管放松抱有幻想。他们一方面觉得监管不会那么严,另一方面觉得如果这么搞会出系统性风险,所以监管不敢这么搞。在这种幻想下,很少有机构在强调自力更生,强调转型,强调打磨自己的长期竞争力,有些机构也没有转型的思路,没有转型思维,没有转型的意识,这是很可怕的。赚快钱的年代已过去了,过去不断找高收益产品、刚兑、赚价差的时代已经终结,对于各家机构来说,提高自己的长期业务竞争力,提高自己的核心业务竞争力是一条未来不得不走的路。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申明:感谢作者的辛勤原创!若在本网站转发过程中涉及到版权问题,敬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及时更改删除,谢谢!

另:法财库目前成立了多个行业微信群【银行高管群】【商业银行群】【信托群】【券商群】【理财师群】【投行群】【私募群】【基金群】【股权投资群】【期货群】【现金贷】【第三方支付】【金融高管群】【总裁群】【互联网高管群】【汽车金融群】【融资租赁群】

扫码加群主申请入群

游客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